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一)科举诞生
科举,它是影响无数中国古代文人的官吏选拔制度,它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朝趋向衰落。历经1300多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品格,它也寄托了无数文人沉甸甸的梦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科举改变古代文人命运的真实写照,它的诞生,打破了隋朝以前,出身寒门的人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虽然科举在延续的过程中逐渐僵化教条,但在诞生之初,它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并不算长的隋王朝,为什么会诞生科举制度?用今天的视角回望科举的诞生之初,我们会有怎样的结论?
隋朝以前,各个朝代都有选拔官吏的制度,但隋文帝却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分科举人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皇帝,从这个意义上,科举正式诞生于隋朝,那么,隋文帝为什么不采用以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而要改革传统的选官方法,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呢?
隋朝以前选拔官吏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各种各样的弊病,选拔出来的官吏也是良莠不齐,隋文帝杨坚于是创立了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但他同时还采用了传统的选拔方法,比如以前的察举科目中的秀才科,但隋朝的秀才科却比前代难考许多,隋朝的秀才为什么难考呢?
杨素虽然扔了杜正玄的卷子,但杜正玄是来参加考试的,他总要有一个考试结果。于是杨素挖空心思开始刁难杜正玄,那么杨素究竟是怎么刁难杜正玄的?面对杨素突然袭击式的刁难,杜正玄又是怎样应对的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考场风云》之《科举诞生》。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二)进士勃兴
科举诞生于隋朝,而科举中的一个重要考试科目,进士科开设于什么时候?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虽然很多文献都指出,隋炀帝开设了进士科,但是进士科的设立,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还有人认为是进士科是开设于隋文帝时期,那么关于进士科设立的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进士科创设的具体年代虽然有争议,但进士科开创于隋朝,却是一个基本的史实,但在进士科开创之初,它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是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的呢?
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在唐朝的贞观永徽年间,逐渐受到重视,除了统治者出于推行王道政治的需要,以及考试本身介于难易之间,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吸引力之外,还有什么原因,是导致进士科受到重视的原因呢?
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通常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但在进士科的诞生之初,它并不引人注意。只是到了后来,进士科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么进士科始创于什么时候?为什么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会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考场风云》之《进士勃兴》。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三)武后力推
进士科始创于隋炀帝大业年间,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特别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由于朝廷推行王道政治,加上进士科的难易程度,介于明经科和秀才科之间,更重要的是,进士科出身的人,升官更快,这样就让进士科受到人们充分的重视,进士科显得是形势大好。
可是到了高宗时期,高宗李治没有他老爸先皇李世民的开拓精神,在科举这个问题上,他主要是对已有方法进行继承,但是,和高宗皇帝并称二圣的武则天,却在科举史上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姿态,把进士科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那么武则天推动进士科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为什么会对进士科如此的用心呢?经过她推动之后的进士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武后力推》。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四)科场大案
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武则天软硬兼施,打压关陇政治集团。其中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有通过科举,特别是进士科选拔新兴政治力量。武则天不仅扩大了选官的地域范围,对曾经被冷落地区的文人给予政治关照。而且,还大幅度增加录取指标,亲自策问进士,重用进士出身的官员。这就让进士科成为人们心目中比较重要的科目。甚至一些官员虽然位极人臣,红得发紫,可还是因为自己不是进士出身而感到终生的遗憾。
但是,当大家都对进士科趋之若鹜的时候,一些人面对名利不淡定了。主考官面对黄白之物也是铤而走险,顶风作案,把国家律法丢到了脑后。这样,自然就出事了。什么事呢?唐代第一个科场案——龙朔科案。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科场大案》。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五)诗赋取士
在刘思立的建议下,朝廷采取措施,进士科需要先加试,先考两篇杂文,符合文律要求的才能进入到下一场策论的考试。
那么,在当时这个杂文包含的名目非常多,它不专指其中的一个。究竟哪一个文体会成为杂文考试的首选呢?我通过徐松《登科记考》进行了一个统计,我发现,在唐代,先后考到的杂文文体有十来种,通过对比,我又发现,其中两个文体:一个是诗,一个是赋。这两个文体无论从连续性上来说,还是考的次数来说,都是最受当时人们欢迎的。也就是说,在杂文考试里边,诗、赋二体最受青睐。有的人因为一首诗写的好,有的人因为一篇赋写的好,就能考上进士。更有幸的是,可能因为一首诗,一篇赋,还能被确定为状元,第一名录取。
那么有的朋友可能就会问了,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杂文考试为什么对诗赋如此的看重?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请继续关注,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诗赋取士》。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六)科场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诗、赋这两种文体就成了唐代进士科杂文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作为考试用的文体,那么这两种文体肯定会随着考试的日渐成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模式化特征。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便于在统一的标准下考察应试者水平的高下。那么,除了考试文体本身的规范之外,唐代科举考场上还有没有什么规定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来了解的是文体规定。在唐人看来,这个应试举子们为了能拿到高分,考成好成绩,那么他们考策的时候,过多的把精力花费在背诵范文上了。而为了应付帖经考试呢,他们又采取一个措施,干嘛呢?寻章摘句,光把那些可能有用的东西给整过来。这样一来就使非常严肃的科举考试流于形式,而诗、赋这两种文体,更便于考察举子们的才情,你得从无到有进行创作。于是,这两种文体就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重要到啥程度?唐代赵匡在他的《举选议》中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全唐文•举选议》)有的时候,一个考生因为一首诗或者因为一篇赋写的漂亮,就能顺顺当当考上进士。更有幸的是什么呢?还可能因为这一篇文章被确定为这一科目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及第。
请继续关注,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科场规范》。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七)李白难考
不能不承认,科场上的种种规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考察考生们的水平,但是又不利于考生们真实发挥自己的水平,它对他的水平是有限制的。但是不管如何,文体的规定以及时间的限制,还有检查严格,都不足以让很多人对科举考试望而却步。但是,一些对考生身份的要求,却把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阻挡在了考场的外边。我们所熟悉的李白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李白是大唐王朝的一个天才诗人,是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才华横溢,满腹诗书,他有济世安民的理想,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他被人们称为“诗仙”,可就是这个“诗仙”,一辈子没有踏进科场一步。在那个千帆竞渡的科举时代,李白为什么与科举无缘呢?
在唐朝,普通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唐朝是一个科举的时代,很多寒门士人都是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仕途,实现了人生抱负,而才华横溢的李白,虽然也有施展平生抱负的志向,但他为什么不走科举之路呢?
李白家族曾经被流放,这说明李白是刑家之子的身份,按照唐朝科举的考试制度,仅仅是这一条,李白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李白家族的另一个身份,更是使李白无缘当时的科举考试,那么,李白家族还有什么样的身份,导致李白无法踏进科场,展示才华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考场风云》之《李白难考》。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八)考官难当
考场上是有规范的,是有纪律的,但在人情社会,又总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规定之外的事情。所以,考场上检验的不仅仅是考生们的学术水平和行政敏感力,而且也包括那些主考官的综合应对能力。科举考试考的是考生,考生们辛苦谁都能理解,要说当一个主考官也不容易,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主考官究竟难当在哪儿呢?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一件大事,它寄托了无数文人学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从而施展平生抱负的梦想。而作为考场上的主考官,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虽然科场有严格的规范和纪律,但总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规定之外的事情,如果出现了这些情况,考官们会怎么应对?这又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所以考场上检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水平,也包括主考官的应对能力。那么隋唐时期的考官是怎么应对意外情况的?这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主考官李昂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当众斥责了考生李权,而且后来还做了一个让李权很没有面子的事情,使他们两个人的仇怨越结越深,那么,主考官李昂究竟做了什么?李权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主考官李昂不冷静的举动,不仅葬送了考生李权的科场梦,也给自己的仕途平添了很多麻烦,二李争讼的结果,甚至改变了当时的科考制度,那么它给科考制度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考场风云》之《考官难当》。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九)荐举成风
唐朝是一个科举的时代,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当时读书人的理想,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要想登科上榜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有得力的推荐,这对考生参加科举考试,有没有帮助呢?
王维才华横溢,他想参加科举考试,而歧王李隆范非常钦佩他的才华,所以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上,歧王李隆范有心助一臂之力,那么歧王李隆范是怎么帮忙的?王维参加科举考试,最后是怎么成功的呢?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来参加科举考试,还没等考试,因为有人读到了他的文章,认定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所以产生了一定要帮助他的想法,那么这个人怎么帮助杜牧的呢?杜牧这次参加科举,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唐朝的科举考试,前前后后延续了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荐举美谈,那么除了王维和杜牧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被荐举的例子,还有什么样的荐举故事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荐举成风》。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寻找伯乐
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考生们不能仅凭科场一战,他们还要在考场外面下工夫,他们要下什么工夫呢?唐代的科举考试,虽然考的是考生的学问水平,但考生如果仅仅靠着学问水平,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考生除了靠学问在科场一战之外,他们还要在考场外面做出行动,他们要做出什么行动呢?
正是因为名人的宣传,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每到考试之前,那些名人家的门前就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中唐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他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也去行卷,就是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当时的名人,那么他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呢?
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很幸运地找到了行卷的对象,但并不是每一个考生都和白居易一样幸运,另一个著名诗人陈子昂,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就没有找到行卷的对象,但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众人的注意,他是怎么做的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考场风云》之《寻找伯乐》。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一)考场之争
在历来的科举考试中,都不乏文采飞扬的大才子,但如果在一场考试中,同时有一个或多个高手参加,而结果只能有一个第一名,那该如何选择呢?我们经常说考场如战场。不仅是在说考试成败难以把握,同时它还有一层意思,在考场上进行的同样是激烈的竞争,虽然没有战场上那么血腥,但是它也是充满了白热化。大诗人白居易在主政杭州期间,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面对两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谁更应该是杭州地区的第一名——解元的合适人选呢?在隋唐时期,解元是各地方乡试的第一名,而这两个青年才俊都是有备而来,高手过招,最终这杭州解元究竟会花落谁家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考场之争》。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二)人生巨变
科举考试如同打开了一扇门,让那些出身贫苦的人也有了入仕为官的机会,对于出身卑微的寒门学子,要想彻底改变人生境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很多学子在考中前考中后深深地体味到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当一个人科举成功的时候,有多少人对他投去钦佩、赞许的目光,可以说是住在深山有远亲,而如果科举失败,处境则大不一样,就是住在闹市,也没有人愿意理他,甚至包括自己的家人。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有多少寒门子弟通过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苦读,一朝进士甚至状元及第,便彻底摆脱了贫困受苦的命运,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巨变,而他们身边亲近之人的态度也往往会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人生巨变》。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三)一亲芳泽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们为了考中进士,往往一离开家门就是半年甚至几载,身居都市备考,开销往往很大,但为了博取好前程只能不惜代价。荥阳生因为贪恋李娃的美色而沦落为叫花子,然而,不久之后,他的人生竟然离奇地发生了逆转,转变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个叫李娃的女人,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离奇事呢?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进士及第,寒门学子人生转变上下两重天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原来的他们犹如路边的野草,考中之前无人理睬,但考中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有很多高门贵族的佳人甚至皇帝的女儿都希望能从他们中间寻找到未来的乘龙快婿。那么,为什么这些新科进士会成为最招惹眼球的择偶对象?而历史上又发生了哪些真实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呢?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一亲芳泽》。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四)高才难第
科举考试成功之后,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且能够获取很多现实利益。所以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纵然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未必能够成为,科场上的佼佼者。在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进士及第的人不计其数,高中状元的也有好几百人,然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多少人犹如流星划过夜空,早已被世人遗忘;而相反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虽然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遭遇失败,但最终却通过自己的作品青史留名,他们拥有着绝世才华,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大文豪、大才子,那些为什么才华横溢却会科场失败?历史上这样的名人都有谁?在他们身上都留下了哪些令人惋惜的科举故事呢?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高才难第》。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五)艰难科举路
十年寒窗苦为得金榜题名时,古人在科举之路上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超出人们想象的。他们一般从五 六岁识字启蒙算起,到十几岁左右开始参加童试,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准备应试中度过的。就连人们非常熟悉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科举之路上还有过四次科考的经历。更有甚者,有人前后考了三十次。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肯轻言放弃。那么这条科举之路充满了怎样的艰辛呢?
被苏轼称为文章巨公的韩愈,有着如此的才华,但在科场路上还竟然失败了四次,更何况其他人呢。在唐朝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名叫公乘亿,在参加科举的路上,上演了一幕催人泪下的故事。
无论是公乘亿还是顾非熊,他们虽然受了很大的苦,但最终他们修到了正果,还有一些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付出了自己一辈子的青春,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甚至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科举考试作为古人入仕的通道,自它诞生起,就备受读书人重视,在这条道路上,让人们看到了人生百态。在这里,有人喜悦,有人忧愁,还有一些人却尝到了无奈。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艰难科举路》。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六)春风得意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为了科举,他穷尽一生精力,志在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改变命运。苍天不负苦心人,在经历了科场的数次失败后,孟郊终于金榜题名。但是,做官后的孟郊依然生活潦倒,衣食不保。那么孟郊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他们为了考科举,走仕途,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这其中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但是在这条路上,他们即便是屡试屡败,也从不气馁。不管他们是英姿勃发的年轻人,还是已经垂垂老矣的暮年之人。孟郊就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位。他一生也经历了多次的科场失败。
科场的数次失败,打击了孟郊,孟郊心灰意冷,决定放弃这条科举之路。但是在当时社会,读书人最大的成功不就是金榜题名吗,如果轻言放弃,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努力就真的付之东流。在孟郊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丝的不甘。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时隔一千多年,当人们再读到这首诗时,还能强烈地感受到孟郊春风得意的喜悦之情,那是一种长期压抑后的大声歌唱,是一种豪放的自我表达。但是在这喜悦的背后,给孟郊带来的却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荣华富贵。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春风得意》。
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十七)阴差阳错
一个人一辈子很少能够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一些沟沟坎坎。在唐代的科举考场上,失败总比成功多。有一个人,他也是先后经历了几次科举考试,才拿到录取通知书。此人就是晚唐著名的大诗人李商隐。和其他考生不同的是,李商隐在考取功名后,还依然处于飘荡的状态,始终没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正像他的朋友崔珏,在《哭李商隐》这首诗中所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尽管是皇族出身,但是到李商隐这一代时,已经享受不到皇族的任何优待了。艰难的生活让李商隐能做的,依然是通过科举走仕途之路来改变家里的贫困。那么李商隐仕途之路走得如何呢?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虽然有点波折,但最终还是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这多少让李商隐内心有了一丝安慰。但是金榜题名,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大展宏图了呢?李商隐的命运就是如此的阴差阳错。
由于介于牛李党争的夹缝当中,李商隐的一生,始终没有受到任用,只能飘零江湖,一生的襟抱始终没有打开。那么李商隐后期的飘零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阴差阳错》。
隋唐考场风云(十八)单项夺魁
在唐朝科举的胜利者之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因一首诗,或者一首赋而名列榜首,成为当年科场的佼佼者。那么这些人都是谁呢?他们的文章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主考官为之动容呢?
黎逢虽然其貌不扬,但文章立意高远,可见此人功底深厚,所以能入主考官的法眼。像黎逢这样幸运的人,在科举考试中实在是少得可怜。考生不但文章写得好,还要主考官能慧眼识珠,看到这篇诗作的好。两者缺一不可。在唐朝的科举中,其他人就没有黎逢这样的幸运了。
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本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杨于陵却不顾这些,硬是让主考官把李程改成了第一名,那么李程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能让主考官这样做呢?
黎逢和李程的情况说明,好的文章终究还是有说服力的。同样的情况在唐代,还有一个人,他仅凭一首诗,就拔得了当年科举的头筹。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单项夺魁》。
隋唐考场风云(十九)科举百态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科场舞弊而被处理的官员有很多,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科举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国家的大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件关乎国家人才选拔的大事,却有一些怪现象发生。在唐朝,曾发生过一起考生自己定状元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尹枢自己定状元,让严肃的科举尽管有了诙谐之气,但是的确损害了科举的严肃性。但是这样不找边际的事情,在唐代还发生过。
在唐代,尹枢的自定状元和陆扆自己推荐主考官,这两件事本来就有些滑稽可笑,和那些寒窗苦读的举子们相比,他们的状元来得太轻而易举。但是更有甚者,还有一个人,他状元的取得却是因为一句戏言。
李固言最后考上状元虽然有点戏剧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他的科举之路走得也非常艰难。关于李固言状元及第的事情,笔记小说还有不少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科举百态》。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如此状元
科举考试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被历朝统治者重视,为了保证它的公平性,每个朝代都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尽管如此,科举考试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有些人寒窗苦读十年,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有些人却因一句玩笑,而金榜题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牛锡庶的状元来得真是太容易了,一句玩笑就决定了他的前程。这对于牛锡庶来说是合适的,但对于其他读书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而这样的例子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还不止一例。
在科举这条路上,考生的真才实学是科举的基础,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是主考官。那是掌握考生生杀大权的重要人物,往往主考官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考生的前程,这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过。
不管是开玩笑也好,还是还人情也罢。这些主考官们都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的私事。可是在唐代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也有主考官一心为了国家大事,反而办了一件糊涂事。这一糊涂不要紧,误放了状元。
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如此状元》。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一)考场结怨
科场就是名利场,在科场之上,没有一个考官不标榜自己选才为公,选才至公的。但事实上呢,又往往存在着人情因素和利益纠葛。甚至在一些时候,主考官或者一些官员,一些高官的个人好恶会直接决定着考生的命运。如果说两个人心胸都比较豁达,那么考生和主考官都能走向海阔天空。但是,如果一旦有一方心胸狭隘,那么完全有可能因为考场上的一些恩恩怨怨,造成今后生活工作的不愉快,乃至酿成工作之中或者生活之中的大狱、血案。在唐代科举史上,因为在考场上的利益纠葛而结怨者还真不在少数。在文献之中并不少见。
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例子,来看看考生惹怒高官的后果会怎么样?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考生们前来应试,渴望的是金榜题名,在考生和当朝官员,以及考生们之间,通常是不会有太大的恩恩怨怨,但是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偏偏就有这样这样的事。那么这些恩怨是非,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因为科场结怨引发矛盾的例子,在唐代还有很多。甚至有的考生因为屡考不中,对朝中的达官贵人怀恨在心,愤而投靠藩镇割据势力,策划了一场劫货杀人的血案,那么这个考生是谁?他最终又有怎样的命运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考场结怨》。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二)长庆科案
唐朝是科举的时代,很多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但是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政治日渐腐败,科场中的舞弊案也越来越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庆元年的科举舞弊案,这个案子牵涉人员多,闹得动静也大,最后竟然惊动了皇帝,那么,这场科举舞弊案为什么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呢?
长庆元年的科举考试,主考官钱徽在开考前,收到了两个同僚的托请,要求对自己的关系户进行特殊照顾,把他们分别录取了。主考官面临了照顾人情和维护考场公正的矛盾,那么,那么主考官钱徽会怎么做呢?长庆元年的科举考试因为有舞弊嫌疑,上榜的考生重新参加考试,但是结果很不理想,主考官很失望,皇帝也大跌眼镜。这种水平的考生能上榜,一定是舞弊结果,结论有了,皇帝会怎么处理呢?
在长庆元年的科举舞弊案中,唐穆宗首先处理的考生,考生处理完了,事情还没完。考官知法犯法,也要有一个处理意见,那么唐穆宗对主持这次科举考试的考官,都是怎么处理的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长庆科案》。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三)考场亮色
唐朝是科举的时代,文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通常希望的是能够顺利过关,但有些考生却在文章中锋芒毕露,不仅毫不客气地抨击时政,甚至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宦官,有的还批评起当朝宰相,甚至是当朝皇帝。那么他们的文章,会给当时的朝政带来怎样的震动?他们最终会被录取吗?
穆质事件中,考生被录取,主考官也没有因为考生措辞激烈受到牵连。但是在另一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中,也有考生站出来大胆抨击时政,但是这些考生,就没有穆质当年那么幸运了。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考场亮色》。
隋唐考场风云(二十四)大唐武举
中国封建时代,讲究武以安邦,文以治国,这是历代封建帝王摸索出来的治国模式,而唐朝是科举的时代,它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文官,那么武官的选拔,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呢?
唐朝的科举考试,有选拔文官的考试,需要考生坐在考场上答题,也有选拔武将的考试,这就是武举,那么,唐朝的武举考试,具体都考些什么内容呢?
唐朝的武举考试和选拔文官的考试完全不一样,武举考试的时候,场面十分热闹,那么热闹的武举考试,会不会有很多考生前来报考呢?
唐朝虽然开设了武举,可是武举又遭遇了考生不多的尴尬,但是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还是有几个名将是通过武举考试脱颖而出的,那么这几个名将都是谁?他们为什么能在武举考试上成功呢?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隋唐考场风云》之《大唐武举》。
声明:全集有声小说《百家讲坛隋唐考场风云》 评书下载网仅提供下载地址导航服务!不存储任何内容 ,该作品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出版社所有。如原作者、出版社认为本站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本站会立即删除您认为侵权的作品,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评书下载网提供各类免费MP3有声小说、MP3有声读物下载,有声小说打包下载、武侠仙侠有声小说、玄幻异能等MP3有声小说打包下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分享的内容,作为网盘的导航连接,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有声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营利性的网站,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 本站不做资源存储,只是小说介绍信息导航,如有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我们,立即予以删除!本站支持和鼓励读者购买正版有声资源,如果您喜欢某本有声小说,请购买正版图书,支持原作者的创作
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给我们发邮件:,我将会配合尽快删除相关内容